- 当前位置: 188bet金宝博 > 188bet金宝博 人民政府
索 引 号: | K13651684/2025-51032 | 主题分类: | 劳动、人事 |
组配分类: | 部门文件 | 体裁分类: | 通知 |
发布机构: | 188bet金宝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生成日期: | 2025-07-08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
信息名称: | 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聚英才”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通知 | ||
文 号: | 关 键 词: | 高校毕业生;产业发展;就业创业;促就业平台 | |
内容概览: | |||
在线链接地址: | |||
文件下载: | |||
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聚英才”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江北新区管委会,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宁聚英才”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5年6月25日
“宁聚英才”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三年行动计划
(2025—2027年)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发挥“大就业”工作格局作用,强化系统集成综合施策,进一步支持更多高校毕业生留宁就业创业,为南京高质量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创新活力,现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目标任务
因地制宜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深化政校企协同与产才融合,2025—2027年,新引聚不少于40万名高校毕业生来宁留宁就业创业,努力建设成为人才培养供需适配、政策服务体系健全完善、青年人才宜居宜业的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
二、主要措施
(一)深化校地融合推动产才对接
1.推动产才培养发展协同。支持各在宁高校深度融入城市发展,有效运行校(院)地合作联席会议制度,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整体布局、一体发展。加强就业市场需求侧研判,健全基于主导产业人才需求分析的学科专业预测预警,为高校动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提供有效参考,不断提高在宁高校专业设置与主导产业匹配度。〔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各在宁高校;江北新区、各区(园区),以下均含各区,不再列出〕
2.集成资源搭建促就业平台。整合政府政策资源、高校人才培养、企业创新创造等各方面优势,搭建行业性、区域性高校毕业生就业联盟、校地企“助就业”产业联盟等合作平台,全覆盖为在宁高校建立服务毕业生就业的南京企业库,不断做大大学生留宁就业“蓄水池”。(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工商联、各在宁高校)
3.校企双向赋能合作育人。以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推进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示范性特色学院等。支持重点产业企业专家深度参与高校专业规划与教学实施,每年选聘产业教授参与高校人才培养、高校课程内容调整,促进企业需求侧和教育供给侧动态匹配。〔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各在宁高校〕
4.组建专员强化校地互动。组建高校服务专员队伍,“一对一”“面对面”对接服务在宁高校,及时掌握应届毕业生生源地、专业方向、就业意向等关键信息。根据高校和地方发展需求,编制“一校”“一企”的个性化服务清单,为推进产学研合作提供定制化、特色化服务。(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各在宁高校)
(二)聚焦产业发展多方挖潜扩岗
5.充分释放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发挥特大城市、省会城市优势,凝聚各部门、板块、园区合力,聚焦重点领域加强岗位开发。加大对全市用工规模前2000名企业的用工需求摸排,市四大产业攻坚推进办和重点产业专班加强对重点产业人才需求动态掌握,重点板块、园区对接区域重点企业建立动态用工需求清单,进一步放大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就业增量,每年梳理发布面向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岗位不少于20万个。(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交通局、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房产局、市建委、市农业农村局、市体育局、市委金融办、市工商联)
6.服务产业科技创新筹岗引才。做好紫金山实验室、钟山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等重大科技平台、科研院所人才需求跟踪掌握,提前对接“双一流”等重点高校举办人才招引活动。向在宁高校硕博毕业生集中投放我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宁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高质量就业岗位,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留宁。(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教育局)
7.发挥行业领域吸纳就业示范作用。加强公务员、事业单位及“三支一扶”、科研助理等政策性岗位开发使用。各行业主管部门发动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立足行业实际扩大岗位增量,加大教育、司法、卫生等岗位挖掘,助力师范、法学、医护等培养量较大的相关专业毕业生拓展就业渠道。发挥国有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加强人才引进和储备,实现招聘岗位统一归集和发布。鼓励优质人力资源机构面向高校毕业生提供筹岗荐岗、求职招聘、能力测评等服务。〔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市科技局、市委社会工作部、市国资委、市工商联、市教育局、市司法局、市卫健委、市民政局〕
8.加强扶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大学生创业载体建设,精准落实场租补贴、创业补贴等全链条创业扶持。举办“赢在南京”青年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活动,遴选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组建“创业陪跑导师团”,提供个性问诊、跟踪指导、投融资对接等指导服务。每年开展“创聚金陵”“创业大讲坛”等创业服务活动100场以上,多措并举扶持大学生在宁创业、促进留宁落地发展。(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财政局)
(三)创新实习实践提升城市黏性
9.扩大实习实践供给。实施“青柠实践”城市实习生计划,组织发动各类用人单位为在宁高校点对点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每年提供不少于3万个实习实践机会,覆盖大学生在校全周期。完善见习支持政策,落实就业见习补贴,将就业技能培训对象由毕业年度扩围至毕业学年高校毕业生。(责任单位:团市委、市人社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委社会工作部、市教育局、各在宁高校)
10.提升就业指导质效。推动大学生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前置,构建贯穿大学生入学适应期、在校成长期、实习就业期全过程就业服务链条。组建“金牌就业指导团”,贴合各年级阶段大学生实际需求,针对性提供政策解读、职业规划、技能提升等服务。深入推进“启航南京”就业指导培训,引入行业企业专家等市场化力量,为大学生在宁求职就业“架桥引路”。(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团市委、市财政局、各在宁高校)
11.系统组织体验活动。统筹谋划“青柠实践实境课堂”“感知南京体验行动”等系列活动,开展涵盖入学到毕业各阶段的产业研学、政策宣介、岗位推荐、就业见习等,组织大学生感受城市面貌、了解产业发展、增强留宁意愿。办好“南京人才日”等城市品牌活动,集中展示南京产业发展、政策环境等,引导激励更多高校毕业生来宁留宁就业创业。〔责任单位:团市委、市人社局、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财政局〕
(四)加强供需对接促进高效匹配
12.打造“南京直聘”服务平台。依托“长三角招聘专区”,打造高校毕业生“南京直聘”专属就业服务平台,集中发布优质岗位信息,不断扩大平台影响力。打响“就在南京”招聘品牌,面向全国高校举办特色校园巡回招聘,针对性开展在宁高校“一校一主题”“一院一主题”招聘活动。持续推进“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和先进制造业企业、现代服务业企业等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教育局)
13.数智赋能推进“智慧就业”。加强就业数据归集,跨层级集成高校专业设置和毕业生专业、学历、求职需求等相关信息,构建高校毕业生“数字画像”和人才资源矩阵。加快就业服务数字化转型,推广使用对接问需小程序,积极探索“AI+就业”人岗智配模式,按照毕业生求职偏好智能推送岗位信息和就近服务机构。加强“南京大学生版”APP宣传使用,为大学生在宁就业提供一站式线上服务。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监测、供需适配研究、就业与产业大数据分析等工作。(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数据局、市教育局、各在宁高校)
(五)完善政策支持推进直达快享
14.加大在宁就业支持保障。鼓励各区(园区)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出台配套支持政策,构建市、区协同发力的在宁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充分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引人留才。加强新引进大学生住房保障,进一步优化高校毕业生住房租赁补贴政策,推动将补贴范围逐步扩大到具有高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证书的大专毕业生,属地政府及相关平台统筹加大住房供应力度,将“宁青驿站”入住范围放宽至大专毕业生,探索提供交通、餐饮、文旅等方面的增值服务。(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房产局、团市委、市财政局、市国资委)
15.落实落细助企政策。加大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力度,推动稳岗返还、一次性扩岗补助、社保补贴、职业培训补贴、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就业扶持政策直达快享,提高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潜力和吸引力。(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市委金融办)
(六)优化服务保障营造良好环境
16.精准帮扶困难毕业生。全面掌握南京籍和有留宁意愿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情况,发挥工会、团委、残联、妇联等群团组织力量,“一人一策”开展“1131”就业帮扶。落实困难毕业生一次性求职补贴、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等政策要求,确保每年南京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帮扶就业率不低于90%。(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残联、市妇联、各在宁高校)
17.加强就业权益维护。多部门联动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依法打击培训贷、黑职介、付费实习、招聘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及时查处滥用试用期、不签订劳动合同等乱象,加强警示提示,切实保障高校毕业生合法权益。(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市委网信办)
18.强化正面宣传引导。多方联动开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政策服务和工作成果宣传,提升政策服务知晓度、落实率。抓好开学季、毕业季等时点以及开学第一课、五四青年节、校园文化活动等安排,联动文化、旅游、交通等资源,大力宣介南京城市形象、展示产业发展成果,推广高校毕业生在宁就创业典型案例,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高校毕业生在宁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人社局、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团市委、市教育局、市委网信办〕
三、组织保障
发挥市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作用,强化在政策落实、工作推进、目标任务完成等方面的统筹推进,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各部门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坚持“管行业就要管就业、管产业就要管就业”,将稳促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地区、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细化工作方案,狠抓任务落实。各区(园区)要以创新思路、务实举措压实属地责任,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和精准引才,加快集聚产业发展人才动能,形成全市上下合力推动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宁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良好工作局面。